正在阅读:散文丨回忆伯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副刊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散文丨回忆伯父

原创 王晓松2024/03/27 15:13: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102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作者 陈焕然

       十二年过去了,我对伯父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无法忘怀,勾起对他深深的思念。

       伯父陈文林1926年5月出生在乐陵市杨盘南街一个农民家庭。他上世纪中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太原、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等重要战役。开国大典后所在部队在京郊休整,他回家探亲,返回时因部队换防失去联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1953年复员回家。我印象中,伯父中等身材,大约有1.7米的个子,圆方脸,皮肤浅黑,不胖不瘦,双眼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洪亮,走路脚步很轻。平时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有时候洗得褪了色,破了打上补丁。尽管生活在农村,看上去像是在城里工作的人。

       伯父思维敏捷,性格幽默。无论在集体参加生产劳动,在街头巷尾与人唠嗑,还是和家人朋友相聚,只要有他在场,气氛便一下子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味道总是与众不同。当逗别人笑时,他自己的表情却非常平静。

       有一年夏天,集体割麦子,每户分了两畦,伯父家由于孩子小,劳力少,自己干活手头也慢,到了天快黑时还剩下一大截没割完。伯父人缘好,那些已干完活儿的乡亲们看到,纷纷过来帮忙。伯父说:“大伙受累了,割到头我给你们买好烟抽,能钻的咱抽‘千佛山’的,能拱的咱抽‘大秦岭’的。”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大家连说带笑,一会儿就割完了。

       那些年,我老家每年都赶会,街上包子铺常请伯父站前柜(卖包子),由于他能说会道,他的柜台前像看戏似的,围的人最多,卖的包子也最多。包子一熟,他就吆喝起来:“新出锅的热包子来了,一个包子两个馅,羊肉丸,猪肉片,红彤彤的香油来拌馅;油又多肉又肥,不吃包子你赖谁!”

       他善交际,朋友多,是当地有名的经纪人。那时农村集贸市场大宗物品交易,如牲畜、木材等都需要经纪人。伯父了解市场行情,办事又公道,只要他一参与,这桩买卖一定能成交。有些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都愿拿出点酬金来答谢他。伯父说:“都是帮忙,不要,不要!”经再三推辞后才将酬金收下。

       他是优秀的民间文艺人才。在部队时,他就在宣传队并擅长扮演丑角。在我的老家,自古以来就有“跑玩意”(秧歌)的传统,每到重大节日都会进行演出。伯父不仅是组织者,还兼任主演“傻老婆”(媒婆),在当时那真是出了名,甚至十里八乡以外的百姓也跑来观看他的表演。

       我们村演的“跑玩意”是一个迎亲节目,有旱船、傻小子、西游记人物、八仙等几十个角色,伯父演的“傻老婆”最为动人。当秧歌锣鼓响起,演员有序出场,只要伯父一亮相,顿时掀起一片叫好声,他扭起来步态轻盈,手、眼、身体相协调,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是戏,随着锣鼓节奏表演的花样不断翻新,演出间不时逗个乐子,引发阵阵笑声,令观众大饱眼福。伯父的演技别人难以模仿,在当地独树一帜数十年之久。

       伯父晚年家庭幸福,子女孝顺,四世同堂。我回家时经常去看望他,和他聊起家常,他最惦记的就是怕祖辈“跑玩意”的传统丢掉了。为此,他教会了儿子、孙子,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我六弟陈焕滨(伯父三子)继承父业,担负起村秧歌队的责任,并发扬光大,已自办了七届村民春晚,我村的“跑玩意”秧歌也走出了乡村,多次到乐陵、德州市区表演并获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两次上了中央电视台,今年元宵节参加了山东省民间文化展演,以实际行动圆了伯父的心愿。

       如今,每当想起伯父,我心中总是充满了崇敬和思念之情,仿佛他就在我身边,和曾经一样言谈说笑。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