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德州市天衢新区袁桥镇辛庄村,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东部、天衢新区袁桥镇东南部。南与抬头寺镇马虎里村隔104国道、减马横河相望;西与抬头寺镇钱屯村接壤。
现在的辛庄村村民已经住上楼房有4年的时间,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从“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化种植”……,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村的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很有“奋斗”精神的村庄,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辛庄村的历史,要追溯到清代康熙初年,大约1662年。当时德州有一家李姓大户人家选坟地,风水先生看到此处风水好,就选中了此地。李家祖先葬在这里之后,派遣一李姓人家来看管坟地,并赠予他田地200亩。李家雇用贫苦百姓当佃户扛活种地。于是,钱姓、赵姓、就来到这里,建设自己的家园。当时叫做李新庄。康熙中期,约1682年,孙姓人家从土桥镇小孙庄迁来,至今已十三代。乾隆初年,约1776年,另一支赵姓人家从耿庄迁来。解放后,李新庄易名南新庄。现在,人们省略了“南”字,直接叫“辛庄”了。按年计,距今已有355年的历史了。
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之后,辛庄形成了孙姓、赵姓组合村落。虽然姓氏不同,户数不一,但他们隔姓不隔礼,团结、和谐,犹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辛庄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春,德县二区队抗日战士扮成百姓,潜入飞机场带领民工,放火烧毁机场工棚。秋,辛庄群众在八路军、武工队的领导下,破坏敌人在津浦铁路上的交通运输,拆掉铁轨,割断电线,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抗日战争期间,辛庄赵良信、赵云亭、孙维山、孙维海参加八路军区队、武工队。他们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是辛庄人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辛庄村的农业发展历经坎坷。
勤劳淳朴的辛庄村人,在先人辛劳开垦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生产出一茬又一茬的小麦,玉米、棉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要说起辛庄村的变化,今年74岁的前辛庄村党支部书记赵云良颇有感触。当了整整49年辛庄村党支部书记的赵云良告诉记者,1970年6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当年的冬天,赵云良就带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开荒造地,一个冬天硬是把村里的耕地面积增加了40多亩。后来又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经营轧棉花,开油坊。拿他自己的话说,只要能带领村民挣钱,不违法干啥都行。
直到1981年,辛庄村开始“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给辛庄村带来了农业大丰收,实现了第一轮的经济大增长。社员口粮由往年的不足300斤增加到600斤。
1985年德州市遭受了严重的风暴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导致国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辛庄村同样没有躲过那场灾难般的风暴。怎么能不单纯的依靠一种农作物,让辛庄村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大概是1986年,村里就开始种植苹果树和葡萄,到1992年,辛庄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很多外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辛庄。
接下来的二十几年,辛庄村,从果树到蔬菜加上养殖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随着德州市城市东进步伐加快,袁桥镇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阵地。绝大部分村被划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其中就有辛庄村。
在很多人看来,失地农民一定是村里的负担。但辛庄村却另辟蹊径,让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我们瞄准以村庄为中心10公里范围的企业,那里有我们施展才能的舞台。”赵云良说,村里成立了德州燚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把村里的农民组织在一起集中培训,统一安排,专门为周围的企业、社区、学校等单位做保洁、园区绿化管理、安保服务,让失地农民变成了上岗工人。
赵云良说,成立物业公司这个点子是他想的,但灵感来源于镇里组织的支部书记大讲堂,他从来讲课的优秀支部书记那里学到了很多。
现在,辛庄村正在进行剩余土地流转,让土地集中起来,准备进行再利用,目前正在规划中。
从“包产到户”到如今的“报团发展”,辛庄村党支部成员带领村民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进程,也见证了辛庄村的变迁。
随着城市脚步的迈进,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辛庄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现代农村的思想与变化,让人们看到,发展脚步与奋斗息息相关,有了奋斗的“精气神儿”,就会建造出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