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月26日,我市召开“回顾2023,奋进2024”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一级调研员苗晓钢,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新闻发言人李静, 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祥涛出席,介绍市科协2023年工作成效和2024年工作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
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协的重要职能之一,请问去年市科协在科学普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夏祥涛:2023年,市科协围绕提升科普供给力,积极打造科学素质建设“德州样板”。一是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提升。召开全市全民科学素质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大格局;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题培训,省科协原副主席陈爱国作专题辅导;开展德州市科学大讲堂、数字素养提升专项等100余场科学大讲堂、银龄健康科普活动,受众约万人。开展德州市青少年科技节系列活动、科普百校行系列活动,6000余名青少年参与;发挥科技馆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全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是2022年的两倍多。二是科普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德州日报开设《科普之光》栏目,全年刊登科普文章52篇,有效推动科学知识普及。在德州交通音乐广播开设《科普之声》栏目,邀请一线科技工作者讲述科普知识,播放科普访谈节目120余期。发挥德州市科普网络台微信公众号传播作用,每日刊发省科协科普内容,动员组织市级学会利用自媒体广泛传播科普资讯,市创客学会、市心理健康促进会的科普节目累计点赞关注近20万次。三是科普日活动数量质量“双丰收”。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联合22家市直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科协、市级学会、高校科协,采取“1+N”的活动模式,着力打造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3场、分场活动5000余场次。进一步丰富全国科普日活动内容、形式,开展德州市首届科普宣讲大赛,举办集相声、快板、山东快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德州市科普文艺汇演活动,提升科普日活动质量,让科普活动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四是科普宣讲团成效显著。聘请100余名省、市级专家组建德州市科普宣讲团,依托德州市中医院、市卫健委、市文联等单位组建成立中医科普宣讲团、“播散阳光”心理健康科普宣讲团、银龄健康科普宣讲团、德州市科普文艺宣传队等4支科普宣传队伍,开展德州市科学大讲堂、心理健康进社区、科普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食品安全宣传活动200余场,受益人群超万人。五是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加大农村科普活动力度,紧密围绕广大农民科普需求,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德州市科学大讲堂-科技下乡志愿服务、全国科普日-农技服务、科普“赶大集”等品牌活动,切实把科学知识、科技信息、科技服务送到农民群众身边。临邑县“玉米科技小院” 被命名为德州市首家全国科技小院。举办德州市科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暨全国科普日陵城区主场活动启动仪式,邀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和市农科院专家为种养殖大户进行技术培训,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农户技术问题,深受群众好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请问市科协是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
李静:2023年,我们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我市创新型城市创建。一是大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专题召开两次德州市创建“科创中国”试点工作推进会,印发《德州市创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做好第二轮“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明确了高端装备、食品化工两个重点产业支持方向,市政府副市长邵红双赴省科协专题汇报创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科协支持,本年度争创工作排名全省第四。遴选实施12个争创“科创中国”试点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学会服务站、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9个,组织学术会议、调研咨询等活动42场,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琪等高层次专家149人,并推荐王卫东同志获评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签订合作协议44项,形成专利及创新成果20项,产生经济效益1900余万元。二是依托创驱基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市科协和齐河县科协被山东省科协评为2022年度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表现突出单位。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获评为2023年度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在技术、人才等方面获得省级学会的大力支持。推动天衢新区与山东电子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集成电路创新应用中心,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对接,促成华科半导体与德州学院、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达成合作意向。举办第三届泰山人工智能产业大会,人工智能领域、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产学研对接会,我市道图电子、金马首装饰与专家团队签署协议。组织食品加工、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及10余家企业赴京对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推进我市企业与国家级学会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联合山东省材料学会等举办2023年山东省材料大会暨院士专家德州行活动,邀请4位院士出席并作报告,省内外材料领域专家、企业家300余人参会。会上,1个产业研究院、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1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现场推介200多项科技成果、100余项专利,我市12个科技成果获山东省材料科技成果奖,助力德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四是繁荣学术科技交流氛围。联合省物联网协会举办泰山科技论坛——激光产业数智化国际发展论坛,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茹科夫等多名专家出席并作报告,齐河县政府与省物联网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线上线下参会人员超1100人。实施2023年度天衢科技论坛项目,全年举办24期,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等省内外148名高层次专家出席论坛并作报告,我市科技工作者线上线下参与1.1万余人次。推动国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中国微循环学会专家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新品种选育平台等10余个产学研平台落地,签订合作项目33个,交流学术成果252项,形成科技建议23项。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召开全市企业科协工作推进会,夯实企业科协组织基础,启动德州市企业科协试点建设。做好海外专利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全市注册企业达1020家,增量位列全省第1,总位列全省第5位,培育典型案例26个,产生经济效益超8300万元,两个项目在中国科协科创部主办的专利信息创新应用大赛(山东赛区)上获奖。开展2023年德州市企业“创新达人”宣讲活动,遴选29名企业“创新达人”,组织召开宣讲会,分享创新故事,在人民数字联播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浏览量超7万人次,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请问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市科协做了哪些工作?
李静:一是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加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到一线向科技工作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市委书记田卫东,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开国走访慰问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崔健、市农科院高凤菊、有研集团刘斌、双一集团苏勇等科技工作者代表,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贺,表示诚挚的慰问,主流媒体给予重点报道,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重视。二是全力推出一批科技工作者典型。古贝春集团公司吴兆征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全省仅6人);胡柏耿、孟祥辉、于家峰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奖数量为历年最多;山东森峰激光装备有限公司李峰西、庆云良医巷中医院赵磊被聘任为“山东省科协海智工作特聘专家”,成为我省首批海智工作特聘专家;王世辉、胡柏耿、程平、杜新勇、邵先豹等5人入选2023年山东省企业“创新达人”,胡柏耿成为省级宣讲代表(全省仅10人)。一系列举措有力提升了我市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三是全面宣传科技工作者。围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做好系列宣传活动,举办宣讲报告、学术交流、科技竞赛等活动共337场,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联合市委宣传部等相关单位继续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广泛发动、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组织考察等程序,7名科技工作者、3个集体获评2023年德州“最美科技工作者”。首次举办德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并全程直播,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四是大力培训科技工作者。举办山东省集成电路设计师培训研修班,邀请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王卿璞授课,培养我市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开展创新理论培训,邀请创新方法专家张明勤作TRIZ理论培训;开展全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邀请山东省警察学院二级教授尉永清、山东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专家陈明泉等专家对我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进行辅导;开展全市农技协专题培训活动,邀请省科协原副主席陈爱国对德州市农技协会员代表进行专题培训,为乡村振兴贡献科协力量。五是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开展智库课题调研工作,确定49项立项课题,其中4项为重点立项课题,对每个重点立项课题给予8000元经费支持。将智库课题调研成果反馈给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助力科学决策。
请具体介绍一下2024年科协工作计划。
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工程,为夯实根基增强活力保驾护航。一要推进科协系统组织建设。不断巩固拓展科普阵地,加快未换届的县市区科协的换届步伐,加强国有企业、产业链企业、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科协组织建设,同步推进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工作,不断完善科协组织体系。二要抓好学会能力提升。积极引导市级学会健康有序发展,重点支持5家左右市级学会创建示范性学会,不断提升市级学会创新发展能力。三要抓好工作作风建设,积极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