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作者 孔军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和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举行,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笔者从陵城区旧志中发现有关三处古庙会的记载,结合陵城区地域文化研究专家齐宝江先生等的相关佳作,以飨读者。
张习桥“二月二古会”
张习桥村因桥而得名。明中期,村人张习在朝中做官,年迈返籍后,于村北的马颊河上捐资建桥,乡人命名曰张习桥,后桥名逐渐取代了原村名。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是土地神的生日,称为“社日”。此外,它还是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据考证,张习桥“二月二古会”的原址,在现今张习桥村与老马颊河南岸之间的一片洼地。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筑台祭神、聚众开会,古会便由此演变而来。河的南岸上原有一座庙宇,名为“三义庙”,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关、张”,几百年间香火旺盛,上世纪中期被拆掉。据说离此往南几公里,旧时有一座儒林寺,按旧规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日赶七天庙会。可能因为这两地距离太近,会期也相距不远,于是两会合一。
张习桥“二月二古会”声名远播,且极富特色。因马颊河东西水路和贯穿南北的大桥交汇于此,使这里的交通特别便捷。每年的“二月二”,西到石家庄,东至海边,北到天津卫,南至泰安,远近的客商云集于此,从头十天各路货物便陆续运至张习桥村的大小客栈,并都预定摊位。张习桥“二月二古会”的会期不长,只有一天,从早到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急买急卖。商品特别齐全,从木料、板片、苇子、大小车辆、牲口,到五金、木具、杈耙、扫帚、皮、鞭、绳、套、鞍、韂、辕具,应有尽有,独特的有竹木编织、藤草编织等手工制品和工艺品,簸箩、簸箕、米斗、米升 、提水斗、箢子 、篓筐、背筐,茅编的各式各样的茅草囤子等,这些在其他集会上是罕见的。除了买卖,张习桥“二月二古会”上,还有引人入胜的景致和风情:文人雅士泛舟水波之上,怀古幽思,饮酒赋诗;渔人撒网捕捞,商船来往运输,桥上岸边车水马龙……在河岸南下洼的古会场上,还有传统的大戏、民间大秧歌、说书的、下棋的、相面算卦的、打拳卖艺的、变戏法的、吹糖人的、套烟卷的等等无奇不有,好不热闹。
自从上世纪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张习桥“二月二古会”已不如以前盛大,但其特有的风格仍在。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古会大有重现昔日风貌之势。糜镇政府凭借这一地域特色优势,从2004年开始,每年编演大型文艺节目,组织旅游参观,使传统节会与时俱进,又给古会增添了时尚魅力。
神头“三月三庙会”
神头镇位于陵城区城东10公里处,是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先生故里,现存朔墓遗址、厌次古城遗址及古汉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由于敬佩东方朔的人格,崇拜他的渊博学识,后人把他誉为“智圣”,奉为知识之星、岁星、桃仙子、滑稽大师,并推崇他为笑话、相声、谜语、占卜、俗文学五大鼻祖。当地百姓为纪念他,还建立了东方朔祠,内供其画像。
神头“三月三庙会”自汉朝兴起,西晋盛极一时,且历经千余年延续而不衰,闻名遐迩。每到农历三月三,各地崇拜者自四面八方云集至东方朔墓前,缅怀东方先生,寄托哀思。年复一年,绵延不断,庙会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增加了斗鸡、秧歌、高跷、舞狮子、民乐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项目。神头“三月三庙会”曾一度中断,但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复兴,神头“三月三庙会”又悄然兴起,一些民间艺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在东方朔墓前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庙会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红火场景。庙会为期一周时间,期间举办东方朔书画展、东方朔故事会、东方朔文化研究交流会等各种纪念东方先生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农历三月初三当天,全国各地的东方朔崇拜者和东方朔文化研究者聚集于此,举行声势浩大的祭拜东方朔仪式。自2012年起,每年庙会期间日客流量均达万人以上,庙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2年,“三月三庙会”被授予“德州市最具特色文化品牌”。
神头“三月三庙会”为传承东方朔文化提供了有力载体,有利于保护和发扬当地文化资源,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红山“三月三古会”
红山又称红土山,相传是高不过十米的土丘,因为峰顶上有一层红色土而得名。山的北麓是《水经注》记载的“白鹿渊”,它分出一条小河向东蜿蜒而去,在徐阁村的村碑上称之为“红土沟”。经考证,红山古会址位于陵城区糜镇的马颊河南岸,西距104国道一公里处。
“三月三”也叫“上巳节”,在殷商卜辞中载:“癸巳卜,于祓月侑心”;在《周礼·夏官》中载:“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季春出火,民咸从之”;郑玄在《注》中说:“以三月本时昏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红山“三月三古会”的会期是五天,在旧时的红土山古会上,五行八作,漫山遍野,客商云集,相当壮观。据说,这一天是“文昌大帝”生日,读书人要去文昌庙祈请高榜得中,还要比赛诗词;当日还是“玄天上帝”诞辰,白胡子老头、小脚老太太都到山上求这位掌管天极北斗的大神禳灾降福;年轻媳妇有来女娲庙里“拴娃娃”盼子嗣的;未婚的小伙、姑娘有不少是相亲的,拜托“娘娘”牵红线。
相传,会上还有一景:红山的上空在白天经常会显现奇境,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神龙、彩凤、麒麟等嬉戏其间,仙气氤氲,令人神往。这可能是白鹿渊上空出现的类似海市蜃楼的幻象。白鹿渊水域至汉代时还有很多野生麋鹿,因为麋鹿又称神鹿、白鹿,故此得名。麋鹿有“冬至”解角的生理现象,古人参照它来测定冬至节气。白鹿渊北岸就是观测“冬至”的天文台。在三月三红山古会上,撤下神案上的供品还要拿到白鹿渊水边去祭祀。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所以都应祭祀才能圆满。人们将红枣、鸡蛋、面桃等投进水中,据说捞取这些“仙食”吃后可以驱邪得吉,儿童们吃着美味高兴地挤来挤去,吹得柳笛儿“吱了哇了”乱响。后来,红山“三月三古会”逐渐挪至糜镇街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