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时政微观察丨治水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时政微观察丨治水记

转载 徐鑫2023/08/01 17:32: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徐鑫 39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又名汉水的汉江,一路奔涌,成为长江的最大支流。

      在汉江的汉中城区段,有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天汉湿地公园。步入园内,绿树环绕、青草如茵,水在绿中、人在画中。

      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天汉湿地公园,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他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总书记此前考察的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对于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两地考察,关注生态,“看水”是重要方面。


强化水源地保护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汉江,汇纳百川,滋养万物。汉中境内有各类湿地58.9万亩,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涵养着30%左右的安全水资源。

      7月29日,总书记在天汉湿地公园考察时指出,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天汉湿地公园

      天汉湿地公园是中心城区和汉江交界的生态敏感区。十几年前,这里曾属城市采砂河段,有着比较严重的垃圾污水等问题。

      在治理、建设过程中,景区尽量保留汉江河道原生态植物,将河中沙石堆砌成岛屿、洼地做成雨水花园、浅地改造为缀花草坪、滩地开辟成亲水溪流、涉水搭建木质栈道、临溪架设特色栈桥。

      通过在消灭黑臭污水的同时注重蓄水留水,加强水源涵养的“柔性治水”等实践,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成为汉江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样板。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使水质得到清洁后流入汉江。

      如今,天汉湿地公园“坐拥”6.5平方公里自然水域面积、132万平方米生态湿地,风景秀丽、生态良好。当汉江干流穿过汉中城区时,湿地公园便化身为“生态卫士”。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今年以来,总书记到广东看红树林保护、在河北听白洋淀治理汇报、去山西运城看盐湖风貌、到内蒙古乌梁素海了解水治理……考察足迹里,饱含总书记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对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深邃思考。

      此次到四川,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在汉中,总书记聚焦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指出要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乌梁素海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展板前,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报告。

      “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

      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刻体现了总书记“坚持系统观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湿地公园成为市民“幸福园”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在天汉湿地公园,一座座生态岛屿“挺立”江面,鸥鹭成群,芦苇、银穗芒随风轻摆,30种鱼类、8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近年来,天汉湿地公园为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沿江打造23万平方米的天汉长街,实现了文化旅游、美食娱乐、运动休闲的融合发展。

      昔日滩涂地,如今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幸福园”。

      水与城,是城市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和天汉湿地公园一样,“华北之肾”河北白洋淀也奏响水与城的协奏曲。这与总书记“把脉开方”密不可分。

      △白洋淀木栈道

      第一次到雄安,总书记就去看了白洋淀:“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第二次,总书记在雄安的规划展示中心又问起白洋淀的近况。他说:“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今年5月,总书记又一次来到雄安,叮嘱道:“现在白洋淀生态已经逐步修复了,要格外呵护、格外珍惜,让白洋淀长久造福新区人民。”

      而今,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开始在此繁殖育雏。雄安勾画出“幸福之城”的图景。

      △市民在天汉湿地公园内休闲赏景。

      胸怀祖国江河山川,心系民族千秋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考察调研,关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