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考前的最后几天,考生要如何保持良好的复习节奏?各个学科又有何应试技巧?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资深的一线高三教师,请他们给备战高考的学子支招。老师们建议,考生保持平和心态,制定冲刺计划,最后一周回归课本和基础知识,方可“踢”好临门一脚。
德州一中新校区语文教师刘建阳建议:最后阶段,一定要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再落实一遍。如文学文化常识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不但要熟悉,还要掌握得详尽;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熟,而且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因为情景默写考查形式灵活,另外字要写准确,确保不失分。
备考近义词辨析、病句修改、标点运用、古诗词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题型,应该再复习一下一轮复习中所归纳的基本知识体系以及答题技法,进一步握住能力层级的分数。
此外,近期应该把做过的一模、二模的题目进行分类回顾,发现漏洞绝不放过,及时补救。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尽可能细致一些备考。还要注意捕捉命题的新动向,比如除了信息类文本和文言文阅读采用了群文阅读之外,文学类阅读也采用一大一小两个文本,大文本的文学色彩浓厚,小文本理论性强一些。
写作方面,将近期写过的作文进行回顾,着重复习一元二元三元的思辨性表达。写作时,要先审清题意,审清命题形式和具体要求,注重论证结构的明晰,论证语言的简洁凝练。
德州一中新校区英语教师李晓源建议:考生要坚持限时训练,保持阅读速度、思维清晰度和答题准确度,牢记日常训练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沉着冷静。要坚持对应用文和续写素材的朗读和背诵,合理的输入才能正常输出。
同时,英语答题不需剩余过多时间,阅读和七选五约45分钟,完形和语法填空约15分钟,应用文约10分钟,续写约30分钟,时间合理才能思考充分。
此外,节奏稳、平常心是正常发挥的关键。面对文章长难句不明其意,不要急,告诉自己找句子主干;面对两个选项不知如何选,不要慌,告诉自己区分选项中的核心词;面对知识点想不起,不要怕,做好标记,回过头来再琢磨;面对作文中不会表达的句式,不要晕,绕道而行,换个方式曲线救场。
德州二中思想政治教师雷栋芳建议:回归教材是回归基础,回归根本,这样可以让考生有踏实感和归属感,抓住基础题目分数。应依据高考细目表,自查自纠,进一步查漏补缺。同时,重拾“错题积累本”,反思“错误根源”,避免一错再错,在错题中找教训,提高分数。
此外,通过“解题规范”“答题规范”提分数,考生要做到严格依据设问要求和材料相关的关键信息,提取、概括、整合答案,不能拘泥于教材,切忌抛开材料信息,盲目搬书;重视时政热点与课本的结合;字迹工整,大小合适,保证卷面整洁;分条标号,突出关键词和主干知识,层次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眼能看到得分点。切勿毫无逻辑的长篇大论。
德州一中新校区历史教师任丽娟建议:要能理解唯物史观并能熟练运用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系统地阅读教材,熟练掌握主干知识,阅读时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教材的题目(特别是必选)再到单元的题目、课的题目、子目录、正文、学习聚焦,一步一步,从整体到具体,读懂字词语句,理解概念,把握好教材的框架和逻辑,不要留下知识盲区。教材、单元、课本的题目以及子目录和学习聚焦其实就是我们的主干知识和常用的答题术语,在阅读过程中应对这些部分进行强化识记。
复习时应以纲要上(中国史)为主,重点掌握中国史各阶段的阶段特征。做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理性思考。审好问题是解题的关键,其次要能充分运用材料的信息,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则要多角度思考,能运用历史术语和主干知识来答题,最后应注意行文的逻辑是否严密,条理是否清晰。
德州一中新校区地理教师孙春明建议:考生要关注高考真题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即高考的高频考点,以及命题专家如何对重点知识进行考查。同时,回归课本,重点梳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通过分析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形成条理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联系;自然地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或框架。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注意把典型的试题当作案例整理出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在答题技巧方面,选择题充分运用排除法等答题技巧保证正确率;综合题答题要规范:地理语言(避免口语化)、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出现语法错误)、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练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啰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