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近期以来,家住德城区桦林万豪公馆的张嘉岭老人又多了一项爱好:每天上午带着2岁的小孙女去家门口的繁露园遛弯、锻炼身体。偶尔还给小孙女讲讲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德州研读游学的故事。
张嘉岭说,德州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街头游园、绿地明显增多了。上几年,要想逛公园,得专门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公园、长河公园、减河公园。今年五一过后,家门口突然新建了繁露园。
张嘉岭老人的直观感受是德州全域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聚焦有内涵 让记忆在公园中传承
从休闲到运动,从漫步到骑行,遍布城区各个角落的口袋公园正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城区已经初步形成“10分钟城市休闲生活圈”。自2021年开始,德城区已相继建成开放了18处口袋公园,先后投入3.4亿元。
张嘉岭老人口中的繁露园就是其中之一。繁露园占地23亩,其名字取自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繁露园的位置,就是明清时期董子读书台与竹竿巷共同旧址。园区的三处仿古建筑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传承,市民可以在游园过程中去明德书屋读书,在聚贤堂参加各色非遗的活动,到醇儒书院感受董仲舒纪念馆、儒学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学讲堂,在休闲中“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劝诫求学上进的进学园、宣传法治文化的獬豸园……口袋公园以“一园一主题”为设计思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本地历史传承、现代文化科技等元素,让故事在公园中延续、让记忆在公园中传承。
近年来,德州市围绕“打造高品质公园城市”目标,弘扬匠心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全域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城市“含绿量”、城区首位度、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聚焦有品位 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生活”
今年,德州把口袋公园建设作为全市18件民生实事之一,把“口袋公园”建设作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闲置地、腾退地等建设、改造100处“口袋公园”,举全市之力打响各县市区“百园之城”城市名片。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确定100余处公园选址和建设计划,构建起“城在园中、处处皆景”的公园城市规划格局,全力打造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在改造的过程中,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立足“小而美”“小而精”,盘活整合边角地块、零星空间,口袋不大,绿意盎然。全面落实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要求,集成健身、阅读、休闲、娱乐等功能,配备健身器材324套、游乐设施25套,建成休闲绿廊14.2公里,打造全龄友好型绿地空间,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生活”。
深入挖掘德州本土文化资源,提炼德州独特文化元素,加强历史传承保护利用。其中德城区重点打造展示董子文化的繁露园、倡导异域文化的东盟园等文化园林景观,让文化在公园中延续、让记忆在公园中传承;陵城区“二十四景园”选取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作为规划理念,一园一境,移步换景,以不同季节的花、叶植物搭配,展现物候变化,依托不同节气的文化寓意,植入文化元素和景观小品,展示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口袋公园”的文化内涵。
聚焦有力度 建设家门口的“幸福乐园” 在资金投入方面,全市城管系统坚持多元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采用PPP模式、发专项债、房地产开发企业配代建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宁津县“口袋公园”采用PPP模式落实建设资金1100余万元;武城县“口袋公园”结合雨污分流工程,利用专项债券进行建设;德城区安澜园、进学园、四时园,齐河县济高公园、智德游园等由开发商配建代。 在用地保障方面,结合拆违拆迁、棚户区改造,对疏解腾退的建设用地进行梳理整合,有效破解了公园绿化用地瓶颈。其中夏津县结合老旧小区、商业街区、车站等更新改造,充分利用城市拆除的违法建筑、临时建筑和废弃地、闲置地等,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将“口袋公园”纳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范围,让每个“口袋公园”都能建得好、用得好、养得好。 目前,德州市已开工建设87处口袋公园,年底前可全部建成开放,中心城区将构建起“5分钟城市公园休闲圈”,广大市民群众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惬意生活。